生死教育是價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讓公眾更正向理解喪親、臨終及死亡,從而讓個人和家庭更好地面對至親離去,以及生命最後階段。由於智障人士預期壽命增長,甚或比照顧者更為長壽,智障人士經歷喪親的情況比過往更為普遍。因此,向智障人士推廣生死教育日益重要。然而,向智障人士推廣生死教育仍面臨重重挑戰。一方面,智障人士往往因認知能力的限制而未能充分理解生死議題。另一方面,智障人士的照顧者或未能有效傳達生死教育的核心理念。
為提高本港生死教育的效能及涵蓋面,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資助一項名為「閃耀生命:表達藝術與智障人士生命教育計劃」的表達藝術計劃項目,由香港大學(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於202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間進行。此項評估研究是香港首個探討在智障人士生死教育中使用表達藝術的學術研究。
這項計劃主要有四個部分:(1)針對提升各界對智障人士心理社會需求的意識,了解如何以表達藝術為智障人士進行生死教育的公眾教育講座以及工作坊;(2)為前線專業員工而設的Train-the-Trainer (TTT) 導師培訓計劃;(3)展出智障人士在由導師帶領的社區工作坊期間製作的藝術作品,並出版書冊輯錄,以及(4)探索將表達藝術融入智障人士生死教育之可行性以及成效的評估研究。
港大研究團隊分別於由藝行大使領導的社區工作坊前後進行兩輪問卷調查,並一共收到325份完整且配對樣本回應。2024年12月12日,研究團隊舉辦新聞發布會,分享執行項目的過程,並發布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以中文版死亡焦慮量表(CT-DAS)量度參加者在社區工作坊前後對死亡看法的變化。量表共有15條問題,透過不同與死亡相關的情景和涵義(如談及死亡、接受手術治療、感到生命短暫等),理解受訪者面對死亡時的焦慮水平。結果顯示,以表達藝術為基礎的社區工作坊顯著減少了智障人士對死亡的焦慮。以總分15分為最高水平,參加者的死亡焦慮程度由參與計劃前的平均7.25分降至完成計劃後的6.69分。在計劃前半年內曾經歷喪親者的基線死亡焦慮水平(平均7.97分)較沒有相關經歷者(平均6.85分)為高,但在完成計劃後,兩組焦慮緩減幅度相若。
此外,問卷亦設有三道有關參加者對離世準備行為的問題,包括訂立遺囑、安排殯葬,以及登記器官捐贈。結果顯示,在參加社區工作坊後,智障人士更積極安排登記器官捐贈。積極安排登記器官者佔比由計劃前的23.7%升至計劃後的32%。研究團隊由此總結,以表達藝術為本的生死教育能有效減少智障人士的死亡焦慮,並鼓勵他們為自己生命終結作好準備。
「在香港,中國文化使市民大眾對生死議題仍然有所忌諱。近年,生死教育正不斷普及,並透過推動社區知識傳播、鼓勵分享,以期改變普羅大眾對死亡的看法。學術研究顯示,智障人士面對喪親的心理需要往往被忽視,亦未被廣泛討論。作為香港首個探討在智障人士生死教育中使用表達藝術的學術研究,本研究收集的數據對檢視將表達藝術納入智障人士生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大意義。」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說。
關於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成立於2002年的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隸屬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中心融合了西方和東方的哲學,以促進整全的健康。 通過教育、研究、培訓和臨床服務,中心強調身心靈綜合的整全健康。憑藉著包括社會工作者、輔導員和研究人員在內的多元專業團隊,提供健康促進、壓力管理、輔導、正念、正念自我關懷、生死教育和表達藝術治療等相關的培訓、服務與研究。
關於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
華永會自1913年創立,現為香港最具規模的私營墳場營運機構之一。華永會為法定組織,以非牟利形式營運、管理及發展轄下香港仔、荃灣、柴灣及將軍澳的四個華人永遠墳場。自1991年起,華永會已資助約3,500個慈善項目,累計捐獻金額更超過11億港元,惠及人次數以百萬計。
如有傳媒查詢,或需更多項目詳情,請聯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蔡佩筠女士(電話:2831 5163;電郵:amychoi@hku.hk)或溫浩然博士(電話:2831 5578;電郵:awan@hku.hk)。